玉吊钟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清明节将至,老话说人过七十不上坟,到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科学治疗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240424/a6oq8kw.html

清明春风拂面,杨柳青青。最适宜结伴踏青,也是传统的春祭节日。清明节、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当然,这个节日也不是我国所独有的,在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过清明节。例如,像越南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一些国家,不过,仪式上会有些差异。

清明节在农历上并不固定,规定是清明节气是哪一天,清明节就是哪一天,一般都是在每年公历4月4日-4月6日之间。古书上记载: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一般为冬至之后天,寒食节的后一天。这一天是人们上坟、烧纸和扫墓祭祀先人的日子。清明祭祖时间不仅局限于清明前后那几天,而是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,长达20多天。

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样一句话,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,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,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屏障,父母去世这道屏障就没有了。”,所以,我们要在父母尚在的时候多孝敬父母,胜过千百次清明扫墓,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!

自古以来,上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,是孝道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。这种祭祖活动流传了几千年,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。古人荀子称说过:“祭者,志意思慕之情也,忠信爱敬之至矣,礼节文貌之盛矣,苟非圣人,莫之能知也。圣人明知之,士君子安行之,官人以为守,百姓以成俗。”,

这句话的大意是说,祭祀,是对死者思慕之情的方式,是忠信爱敬之德的最高表现,也是礼节文饰的最高体现。如果不是圣人,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。圣人明白其中的意思,士君子安心去实行它,祭祀之官则以之为职守,百姓则以之为习俗。

对我们个人而言,上坟祭祀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,对于社会而言是忠信的一种体现。

关于上坟扫墓的由来,网上有很多版本,流传较多的是源于寒食节祭扫,是晋国国君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一起了,祭祀的时间也就不固定了。

像北京一些地区一般会在清明节前的单日去扫墓,清明节当天是不去的;浙江丽水一些地区会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者后四天去扫墓,有“前三后四”的说法;湖南长沙一些地区会选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七天去扫墓,称为“前三后七”;像晋南一些地区一般是将扫墓分为两次,在清明的前几天各家分头去,清明后的几天会派代表去祭祀共同的祖先;像东北和山东一些地方会选在清明节当天去扫墓。你看,每个地方不同,扫墓的时间选择是有差异的,但是表达的意思都一祥,都是在缅怀先人。

在老一辈人的认知里,上坟也不什么人都可以去的。在过去有“人过七十不上坟”的说法,有没有道理呢?

其实,这么说还是出于安全考虑的,因为人到70岁以后,身体的条件肯定是大不如前了。以前农村的墓地一般都是在山上或者田边,路不太好走,坑坑洼洼的,加上老人腿脚也不那么方便了,体能又差。年龄大的老人,要是走这样的路,长途跋涉,身体可能就会吃不消。所以,像这种道路不好的,车又上不去,远距离的路,还是不建议年龄大的老人去,还是少去为好。

我们也经常说,无论年龄多大,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。无论我们长多大,身在何方,过得好与不好,对父母的那种爱都是难以割舍的。其实,不让年龄大的老人去也是不想让老人勾起他们过去的伤心往事,伤心过度对身体是不好的。

不过人过七十不上坟不能一概而论,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,坟地平坦的还是可以去的。不过,也有人说,“追思先人”,重在于“心”!正好可以为子孙作个“垂范”。做个榜样。

是的,说的没错,这都是古人过去的一些观念了,现在人的身体健康程度,要比过去好很多。并且,交通条件也不能同日而语了,只要身体条件允许,还是可以去的。

其实,过去的人还是很迷信的,在他们的认知里,人死之后是不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,死亡的只是你的肉体,但是人的灵魂是不破不灭的。我们现在来看,这些确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,但是在古代,人们却是深信不疑的。

古人也认为坟地的阴气很重,而70多岁的老人阳气也没那么充盈了,来到这样的地方,感觉不是那么太好。所以,过去还有“七十不上坟,八十不吊钟”的说法。

在古人的眼里生和死都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,会有很多相应的仪式,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继承的一种丧葬文化。其实,也没什么可特别的,只不过是一种图吉利和我们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以及强烈的感情。

当然,这种老传统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了,需要改变的我们还是要改变的,要不怎么能形成新的文化呢?就要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把烧纸改成献花了,还有把去现场扫墓改成网络扫墓等等。这些新的元素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丧葬文化的一种创新和补充。您能接受这种新的方式吗?期待您的评论!

全文完,都看到这了,点个赞吧!感谢阅读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